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武林中文网 www.50zw.cx,曹大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无论从中国文化史,还是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晋陶渊明(约365—427)的旷世佳作桃花源记并诗里构筑的“桃源母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衍生出大量与“桃源母题”相关的诗词文赋。到了唐时期,文人对“桃源母题”的借用、化用更是达到了顶峰“桃源母题”也被逐渐仙化,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游仙诗,这些以“桃源”为母题,出佛入道,禅意空蒙的“游仙诗”不仅代表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折射出社会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多方面影响。

    一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平淡自然、静穆圆融的“桃源意象”为及后以降的历代文人所追崇,衍生了大量的以“桃源意象”为母题的优秀诗词歌赋,经典美文,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古至今,文学研究领域内对于“桃源母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桃源地理发源、桃源基本内涵的追究和探索,而针对“桃源母题”所衍生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却微乎其微。据此,本文在阐述“桃源母题”形成、内涵以及历史流变的基础上,着重于唐代文人对其的承继、发展和转化,并以王维诗为例探讨其在唐代仙化的因果、价值及其意义。

    关于文学母题的研究,历来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坚持“荣格的‘原型’理论,试图辨清母题与主题,母题与意象、原型甚至套语等关系”;也有人说“母题是主题”、“母题是原型”、“母题是象征”、“母题是意象”将母题定义为常见的题材;但更多的人认为:“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上述理论各有所指,各有其道理。在本篇论述中,笔者囿于探索文学流派的传承、发展、和流变,认为“桃源意象”可以视为“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桃源母题的最初成型源于晋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该文描述了一个“没有名利困惑,没有战乱纷扰,人人自食其力,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这种建立在理想之上的超然生活和隐逸情怀,让及后千百年来普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又极而望之。由是,依此为“母题”的吟咏佳句,华美词章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津津乐道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时,也造成对其内涵理解的多重分歧。依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桃园意象”之所以在每个时期都有推陈出新之作,必然建立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与前代有别的背景之上。其内涵不仅是“桃源”诞生之后的历代文人回望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的人生描述,具有极其强烈的批判现实性;更体现了世俗尘埃下文人逃避世俗的精神向往,具有鲜明的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

    追溯“桃源母题”的建构和成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硕鼠中就可以看出一丝原始朴素的“乐土思想”的萌芽。而其后的老子和庄子也以“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治世思想,也分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曩古之世”的抽象图景。这些美好的憧憬虽然有其时代和道德理性上的相异之处,但都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对圆满自足的社会的深情向往,对人与自然圆融和谐共生境界的追求。这种以个人与社会的理想境界的精神传承,逐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桃源”这一富于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桃花源记,陶渊明诗“桃源”意象问世之后,虽然经历一段不为世所重的尴尬经历,但终究流传开来,以其“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令无数后世文人无限企慕、争相追和。使“桃源”意象不仅在历代得以传承、发展,而且在唐代发生了嬗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山水田园”和“游仙诗”在这些诗文中“桃源”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文学意象,更是作为凝聚着潜在意识感悟一种思想境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经典叙事的原型母题,镂刻在后世作家心目中。”

    魏晋时期,连年的动乱征战严重破坏了国民生产,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由于远离战场而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士大夫阶层由是畅享安逸,皆尚虚清谈,喜玄言佛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魏晋时期的玄言佛理诗中得到佐证。生长于彼时的陶渊明虽是士族后代,却因生性高洁,不合时宜而屡屡官场受挫,三仕三隐。正是在这种人生失意状态下,陶渊明的诗歌以充实内容的内容,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一洗魏晋多赋玄言、浮华无实的风气,赫然迥异于魏晋风度之外。然而在东晋文坛崇尚玄言,刘宋山水诗盛极一时的状态下,陶诗根本引不起人们的重视。

    唐代以前,评家推崇陶渊明仅仅看到他所代表的一种文人理想,仅仅因为他是著名的隐者。钟嵘的诗品虽然对陶诗有所赞扬,但还是只列在“中品”位居潘岳、陆机之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仍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并亲自动手编集、作序、作传,编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这对于后世对“桃源意象”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二

    唐朝,是中国诗歌最为蔚为壮观的一个时代“桃源”意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展,乃至流变。

    “自从陶渊明描绘出圆融和谐的桃源乐土之后,桃源便以其特有的风姿魅力进入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他们心中神往的美丽乐园。”他们各取所需,创造性地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伦理意义和文化内蕴以及风格,融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吟咏桃源之作明显增多,且赋予了多重文化意蕴。

    初唐时期的王绩是最先扛起“桃源”大旗的诗人,也许其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致仕经历和陶渊明颇为相似的缘故吧,他一生效陶“饮酒”效陶作文。从其五斗先生传、酒赋、野望等诗文中,均能看到其追和陶诗平淡自然文风的影子。其中野望这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不但能明显可以看出其对陶诗的借鉴和继承,而且和陶诗的在思想内容上极为相近。全诗于疏朴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其中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二句似乎更是陶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化用。全诗既保持了“桃源”诗风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在不经意间点染出富于“桃源”精神内涵的意境。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开创了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全新局面。

    虽然在初唐时期,大多数人认为陶渊明主要还是一位颖脱不群、好酒拔俗的风流雅士,而不是一位诗人。紧随其后的王维、孟浩然等对陶渊明似乎消极的人生选择和襟怀抱负有不欣赏的一面,但诗文中却不自觉的加以借鉴。据考证:在唐代计有120位诗人的250诗歌出现了“桃源”意象,仅较有名气的大诗人而言,孟浩然有12次明确写到桃源,王维有8次,李白有14次,杜甫有8次。这些情况都充分表明陶渊明及其诗文中的“桃源”意象所代表的审美追求、价值追求在盛唐已经被从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地肯定或认同,它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文学意象,而是一个凝聚着唐代诗人的理想和憧憬,甚至某种潜意识体悟的原型母题。进一步向知识阶层扩散并初步定型。

    唐代是一个鼓励人幻想的时代,也是一个鼓励人做梦的时代。初生的帝国在上升的时候,以前的陈规陋习被扫荡殆尽,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起于白衣至于卿相的活剧。一些文人从政报国的激情尤为炽烈,但这些仍然没有影响“桃源”母题的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深化。

    从盛唐开始,唐人对陶诗的学习已不是单纯的典故使用,也不是词句的局部借鉴,而是在“桃源”意象基础之上创造了辉煌的山水田园诗。

    正如沈德潜说诗日卒语总结的那样:“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林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绝大多数写过山水田园诗的盛唐诗人无不受陶渊明影响。不仅产生了许多较有影响力的优秀山水田园诗篇。而且还出现了以鲜明的个性为后代读者所确认的优秀山水田园诗人。从创作的成就来看,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突出,王、孟、储三人虽受陶诗自然冲淡风格的影响,却能师陶不泥、自成格局,独辟蹊径,以“清腴自在、疏淡闲旷、质朴古雅”主导风格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全新的局面。王维终南别业有其清腴风格:“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与陶诗“结庐在人境”一首对比,均不明言主人公对人世、人生的透彻感悟,极具丰腴的韵外之致。两者又分别展示“人我相忘”和“物我两忘”的澄澹清远境界。

    孟浩然在写给乡人王迥的小诗赠王九:“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该诗翻用归去来兮辞“稚子候门”之语,着眼于乡人的阖家团聚,并赞美他有陶潜之风。风格直逼陶渊明移居一诗。

    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其八:“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奉迎,稚子解趋走。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在该诗中诗人种植桑黍,以开饮食用度之源,以备送往迎来之需。举目田园,环境幽雅;生活其间,其乐融融。语语朴实无华。从诗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看,该诗与陶诗极近。以至于明人认为储光羲学陶诗佳处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学者认为“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韦应物有效陶彭泽诗:“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此诗反映主人公与陶渊明相同之处有:爱菊、爱饮酒、爱交往田家,生活态度旷达。此诗效陶诗之处,在于几乎为饮酒诗二十首有关句意的翻版。前四句如陶诗所说:“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氵凡(饮)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中间两句似陶诗所说:“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结尾直如陶诗所说:“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全篇得陶诗冲和之风格。

    上述列举的几位诗人仅是全唐诗中化用桃源意象的诗歌共有120位诗人的几位代表人物,但足以说明唐人对桃源意象的承袭情况。

    “安史之乱”之后,黄巢起义之前,唐王朝处于大乱后的衰落期。是时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内政不修,边疆多事,朝廷政策无力,苛捐杂税不计其繁,迫使农民大量逃亡或大举起义。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虽然在这一时期里,诗人笔下更多的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唐诗李绅悯农)、“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全唐诗彦谦凡缮e┑睦嗨破隆5叵疤以础蹦柑猓耘逄镌吧钗獠谋硐帧耙荨币馊さ奶镌笆醋饕泊锏搅烁叱保3以谡庵执醋鞲叱敝性右造诤偷澜趟枷耄鸩较颉跋苫惫龋艘恍┙嫌谐删偷奶镌笆璐蠹液兔炎鳌h缤跫莸摹渡缛铡罚岸旌较碌玖环剩嗾ぜ馨胙陟椤ih嫌靶贝荷缟3壹曳龅米砣斯椤!闭馐资邮怠17媲校抟凰靠桃獾褡林奂!k淙徊煌谔赵鞅氏陆趸孟氲奶一ㄔ矗谛问缴细哂邢质狄庖宓奶镌吧睢5从倘纭疤一ㄔ醇恰敝忻枘摹袄硐肷缁帷辈10薅拢踩皇且环酒佣智槿ぐ蝗坏氖劳馓以捶缢谆?

    即使是李白这样以狂傲着称的诗人,也表现出对“桃源”的隐逸主题的兴趣。他的诗歌虽然以名山、仙境、闲适的为主题,却始终明显地贯注着桃源意象。如其桃源两首中,基本继承了桃花源记的模式和情节,其一:“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其二:“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这两首在语言风格一改陶渊明的自然质朴,变的流丽优美,表达出淡淡的思古情怀。体现着盛唐文人的浪漫情怀以及以“桃源”隐逸主旨为雅趣的精神风貌。

    和王驾、李白不同的是,同时期的诗人卢纶对于“桃源”意象描摹似乎更贴近陶诗,他在其诗作同吉中孚梦桃源中仅仅将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初入桃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现实描写片段,略加变更。改换成绿潭碧水、花林幽深的虚幻憧憬,并且辅之以熠熠生辉的“芝术”与万年之花等神奇而新颖的道教意象,编织成了一个美丽的桃源之梦。“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细细研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把“桃源”意象与中唐时期盛行的道教意象的契合起来,已带有“仙化”趋向,很直白的表露出中唐文人对陶渊明笔下“桃源境界”的渴望。

    除了上述几位诗人之外“桃花”意境也在其他诗人手中焕发出独特的意蕴,如孟浩然诗作也多写隐逸生活“坐忘心”和“尘外心”使桃花园的乐园追求由道教式的外在超越转向道家式的内在超越;至于杜甫笔下的桃花源,则与其一生穷困潦倒相关,他的诗作完全结合了诗经传统中的“乐土”思想,带着浓重的悲剧意识,描摹出一个万物各遂其性,各得其所的平等无私的理想世界,充满了浓厚的现实色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唐代最有成就诗画双绝的诗人王维,对于“桃源“意象接受最为突出,他在“桃源”意象隐逸、自然、平淡的基础上,融入了禅宗、仙道思想。创作了大量由道入佛、由仙而僧空灵清逸、淡远虚幻的诗歌,表现出极为洒脱无拘的心灵自由,在内容上和主旨上已和“桃源”意象相去甚远。这实质是对“桃源”意境内在精神的超越。

    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在中国诗歌最昌盛的唐代,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在社会背景影响下得到了转化,除了衍生出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外,还在其“崇佛尚道”的社会背景下将源于先秦歌赋“游仙诗”发扬广大,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歌景观。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唐政府的推崇,佛教、道教在盛唐时期非常繁荣。举国上下,上至王尊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言必谈佛,行必尊道。在这种政治氛围和社会氛围下,文人诗歌自然也渗透了意、境、禅、佛、仙、道等思想。为数众多的以“桃源”为母题的田园山水诗歌创作多带有虚幻、空灵的”仙”的色彩。在这里陶氏笔下的“理想家园”已面目大异,成为烟水苍茫,仙气缭绕的神仙居所。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唐人“桃源”意境的接受情况的研究多集中在几位大诗人身上,如李、杜、王、孟、韩愈、刘禹锡等,而忽略了一些名气稍次的诗人,这未免有厚此薄彼之嫌。其实,对于研究唐诗承袭“桃源”意象并为之仙化的情况,笔者以为,从一些名位稍低的诗人诗作进行辨析,似乎更能一窥唐代诗人创作的风貌。

    如:五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家傍流水多桃花。桃花两边种来久,流水一道何时有?垂条落蕊暗春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