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武林中文网 www.50zw.cx,非主流清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等闲视之。”

    他这话说得是非常正确却又不能深究,听了他话人只当没有听到,反正太子已经把事情推给皇帝了,大家就去忙别事情吧。

    须知现太庙里供几位皇后,除了胤礽他妈,别人都不是“元后”。努尔哈赤元配大老婆佟佳氏,称为元妃,却没有被尊为后,追谥孝慈高皇后纳喇氏是皇太极生母,却不是元妃。同理,孝端文皇后哲哲,虽谥为皇后,也不是元配,皇太极元配另有其人——元妃,钮祜禄氏,宏毅公额亦都女。其他几位情形也差不多,是皇后,不是元配,是元配不是皇后,还有追谥皇后,都不“元”。

    没有孝慈高皇后就没有皇太极系,孝端文皇后又是孝庄后姑母,所以这事不能深究,就如皇帝登基要奉生母为皇太后一样,其间自有深意。

    胤礽择而又择,后用了简单一个字“元”。

    固伦元孝公主,就这么定了。

    这倒没可争议,大家平静地接受了。皇帝疼女儿,皇后疼女儿,正常,正常。

    接下来,皇帝开始抽风,康熙时有例,公主护卫长史,视贝勒例。巴林淑慧公主待遇不过于此,胤礽觉得女儿亏了,诏令爱女不但“仪比亲王”,一应待遇也比照着亲王来。大有谁反对就把谁发配到驻蒙古办事处架势。

    群臣就没有一个想反对。

    皇帝他们还能够劝谏一下,落个好名声,这位公主却有一个心狠手辣妈,被个年期妇女记恨上了,有你受——那个女人很凶残。皇后不能得罪,外藩蒙古也无法得罪,成衮扎布是公主之子,他爹是成吉思汗之裔,又领了旗地,实不能等闲视之。公主又是要下嫁,她都要嫁了,就不要再为难她了。

    朝上,还有正事要做呢!

    群臣所谓正事,是要吸取西洋战船长处。

    本来他们还想讨论怎么处理年羹尧,也有人提出把年羹尧给换回来,另派能员干吏前去控制局势。年羹尧身有旗、进士出身两道护身符,这关键时刻还是顶了一点用,同时,朝廷派员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再找不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人来,朝廷不打海战已经很久了,久到武备松懈,几百海盗都打不赢。好歹,年羹尧还算熟悉情况。

    年羹尧侥幸逃过一劫,“降三级留用,戴罪立功”。

    人员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武备。

    国人其实很务实,只相信事实。即,只有被人打疼了,才肯承认对方是强大,才肯正眼看人,才能放下架子去学习一、二。这也是人之常情,你不如我,我学你做什么?你比我强,我才要学你。同样,如果你没什么本事,我哪有功夫理你?唔,需要你们当群众演员来政治作秀时候或许会用到,其他时候,哪儿凉哪儿呆着去罢。

    学习是必须,即便有腐儒反对,也被中枢把意见闲置了。这种反对意见讨论都不用讨论,直接留中不发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胤礽自己不出面,却让马齐等与英国等国接触,要求派员去“考察”,也是学习先进技术意思。当然,第一件事情就是过语言关,多择几个旗子弟去学习也是应有之意。

    对于文化输出,西欧洲各国是积极,当下英、法等国都表示,他们是欢迎这种态度,但是他们需要与国内联系一下才能答复。清廷同意了。

    没有电报、没有电话、一切后世先进通讯手段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光靠行船还是没有苏伊士运河行船,且有得磨了。初步估计,没个一年半载回不来。

    商人脑筋总是灵活,南洋商人先出了主意:善用使团资源,养着他们也是白养着,不如让里面翻译当老师,采取了聘请家庭老师这种非官方方式,花上几个钱——数量不多——就能办事儿。果然受到了表扬。

    然而,好事也就到此为止了,留给朝廷却是震怒。

    ————————————————————————————————————————

    胤礽从来不知道,东南居然比西北还难搞定。

    经过休养生息准部又不安生了,大策凌敦多布即便不乐意,还是遵从了噶尔丹策凌安排与小策凌再次犯边。岳钟琪有事情做了,为了速战速决,大约也是为了节省军费,胤礽还派了蒙古诸部参战。

    侥天之幸,他妹夫兼未来亲家策棱发挥得不错,配合岳钟琪行动,耗时三个月,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使得大策凌坚定了求和之心,再也不肯由着噶尔丹策凌乱生事端了。

    胤礽顺势议功,给亲家提成了亲王,也使女儿婚礼多了几分光彩。眼看着妻子越来越放松,胤礽也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成衮扎布是他见过,小伙子长得挺精神,办事也老到,颇有乃父之风。

    策棱前脚从前线回来升了职,内务府就汇报,公主府建好了。翻翻日历,可以放定了。

    自古考察女婿有各种各样方法,依照考官身份不同选取不同考题与评分标准。淑嘉看就是:这小子是不是女儿能够应付得了,这一点她深有体会,有时候不乎丈夫是个什么样人,还要看妻子能不能影响得了丈夫。那啥,她家这个就是一个活生生例子。

    胤礽看是外甥能力与人品,女儿虽是公主,还是要看丈夫学不学好。像成衮扎布妈,死了多少年了,因为策棱人品能力都是上佳,依旧念着妻子好,还为国立有大功,死了还要追封为固伦公主。女人,还是要靠男人。

    弘旦等兄弟想法就简单得多了:一、对妹妹好;二、忠心为国。

    这就行了。

    成衮扎布涉险过关。

    人逢喜事精神爽,小两口婚后过得还算不错。公主下嫁,先是要京里住一段时间,然后才是返回旗地。驻京两个月里,可是苦了帝后二人了。召小两口入宫频繁了,怕耽误了两人培养感情。不叫进来看看呢,又不放心。派了耳报神,怕女婿误会,不派,还是不放心。

    女儿结婚这头一个月里,帝后二人一个固定话题就是:不知道女儿过得怎么样了。

    娶儿媳妇他们有经验,也不担心儿子,嫁女儿虽不是头一遭,嫁掉亲生女儿却只此一回。不说淑嘉了,就是一直认为君为臣纲,做臣子应该认真侍奉胤礽,也是有些坐卧不宁。

    这是一项奇经历,不但帝后奇,连成衮扎布也觉得奇。他岳父,待他好像有些奇怪。亏得成衮扎布比较懂事,与乌云珠处得也不错,还有着“公忠体国之心”,胤礽怎么样他都接受了。

    有一个不娇气也不俗气老婆,成衮扎布觉得有一个奇奇怪怪岳父也是可以接受。

    眼见得女儿女婿琴瑟和鸣,胤礽放下心来。

    世间事情就是这样,一件事情顺了,必有一件不顺事情前面等着他。

    女儿都嫁了,来自地球另一面遥远国度终于传来了消息,他们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双方礼仪问题谈不拢也没关系,不见皇帝就不见,跟首相谈也是可以,只要把双方都关心问题给解决了就行。但是……你们得把我们称呼给改一改啊!还有,咱们通商事情要怎么办呢?

    胤礽这一边,才一年多时间,船也没造出多少艘适用来,正等着学习先进经验呢,又不想失了气势。左右为难。南洋局势他放不下手去,毕竟本国人民被绑架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荷兰人是死活不肯把这些廉价又好使劳动力还回来。两国印尼那一片群岛上各据一半,来回折腾着。年羹尧正等着中央给军火。

    年羹尧需要战争,而且必须打下去,自然要想一切办法,拖多人下水。他宁可自己少捞一点油水,也要让京里人尝到甜头,知道这场战争打下来益处。用事实告诉皇帝,打了南洋,你是开拓之君,也会使国库丰盈。告诉大臣,南洋油水很足!

    僵持之际,他还想办法把好东西往京里运。诸王大臣里很有一些被实惠打动了人,不管对年羹尧看法如何,对南洋都是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拿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大胆建议:移民实边。

    咳咳,且不说爪哇算不算天朝“边”,就算要移民过去,也得把地方安定了下来啊!

    提议者却另有观点:移民过去,咱们人多了,那地方自然就稳定了。他们那里耕种,连后勤补给都有了。至于移什么样民过去,咱们可以制定优惠政策。

    比如“凡贱籍者,过去耕种了,不但开垦荒地归自己,还可以除贱籍,归为良民。”

    又比如“凡二十丁抽一丁携家南下,免赋,其中土之亲族,再免一顷之田赋。于南下之民中择其官长。”

    都是诱之以利。

    这两项都是制定者很体恤民情规定了,按照惯例,却是根本没有征求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国家不需要向人民作过多解释,就是这个时代国情。

    这是胁之以威,因为你去不去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国家说了算。

    头一条,都是贱籍,也没什么人会为他们说话,去了也就去了。后一项却是厉害,他利用是族权。这个年代,一个人生老病死,无不与宗族息息相关。一个人想卖田产,宗族有优待购买权,族产祭田即便抄家都不用罚没。二十个人里出一个,余下十九个人就是受益者。族长干不干呢?族人们支持不支持呢?

    一船一船人被拉到了南洋,慢慢地定居了下来。万事俱备,只欠着西洋技术这一道东风了。

    坏就坏这道东风上头了。

    朝廷不得不接受欧洲友好邻邦“建议”,凡公文行文之中,不得以“夷狄”称之。又允许英国人广州、宁波、厦门三地通商,也同意协定税率。不过由于胤礽心里不舒服,朝廷上下心里都不舒服,协定税率时候,他们授意,让商人去谈判,砍价砍得血肉横飞。

    终于一切飞地谈妥了,双方都以为拿到了自己想要东西。

    “他们给图纸,不是好。”

    朝廷还是有一些专家,不会造,倒是会看。至少,与朝廷交手舰船长得不是这个样子,看起来比这个尺寸要大,而且火力配置也猛得多。

    这些洋人是靠不住!刻意保持礼仪之帮风度地群人被扇了一记耳光,从此务实了许多。

    两相比较之下,倒是本国人民显得面目可爱得多了。许多事情就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变着。

    这些都是后话了,当务之急却是造出先进舰船、火炮来。胤礽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东南沿海已经不是可有可无,与西洋诸国接触中,他明显地感受到了压力。一架地球仪被摆进了乾清宫东暖阁,他得了空就要看上一看,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并非中心。

    这个时候,中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差距也没有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我们并不算是全面落后,现醒悟来开眼看世界,还是非常及时。

    ————————————我是五年之后分割线表打————————————

    荷兰欧洲承受着英国巨大压力,又由于补给线过长,终于南洋一溃千里,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大跌。

    年羹尧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了,他是首倡此事元凶,却因为一时没有接替他人手而留下来看到了终结果。仗既然打胜了,他也就得了一个不升不降结果,只不过被换了一个地方做官而已。

    两广、南洋,这片可以预见肥得流油地方,从此和他说再见了。他本人被调到了关外,荣任盛京将军。

    南洋一片丰袤土地,五年开发过后,却出现了一个大问题:缺人。

    土著们年羹尧手下可不好过,看不顺眼就杀杀砍砍,就没剩下什么人——荷兰人补给线太长,人手不足用,当然要招募土著。年羹尧本身着急上火,自然是怎么利索怎么干,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对“蛮夷”从不怀柔。

    劳动力匮乏使得朝上诸公不得不正视开发需求与开发进度之间矛盾。弘旦看中南洋正是为了剩余劳动力而来,他推出了一个庞大移民计划:允许自主移民。

    只要交少量手续费,就可以举家迁往南洋。南下人口必须保持男女大概一比一比例,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抽调一定比例政府官员往南洋任职,有南洋经历官员晋升上予以优惠。同时,抽调一定比例旗人前往南洋,允许携带家丁垦荒。

    如果这个计划是五年之前提出来,一定不会这么顺利,现有先一批成功经验,又经过五年战争,举国皆知南洋重要性。对于旗人来说,祖先们具有冒险扩张精神血液似乎又骨子里复苏了。不少人蠢蠢欲动,甚至有向吕宋伸手意图。

    他们看中不是那里产稻米,而是矿山!那不止是值钱,而是本身就是钱!

    又有,东西方中转贸易,必须经过那里落脚,又是无限商机!不干是傻子!

    淑嘉对于国本政客认知还是错了,政客们纯朴与她认为纯朴是两个概念。政客们纯朴,乃是建立实力基础上。朝上大爷们实力膨胀时候,也有主动挑衅时候。但是,很多傻子却跟着政客们吆喝,我们是君子之邦,然后举国上下都这样想,事情才被搞坏掉。

    这个朝廷似乎又回到了建国初期,战争中寻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战争真缔。

    胤礽很高兴,他终于解决了南洋危机,也给国家打开了一片天地。并且,这战争移民过程中,旗人与民人前所未有地接触了起来。旗人不擅海战,人口又少,但是国家扩张到地方,就必须有旗人,否则亲贵那里通不过。

    这样情况下,提出扩大八旗规模,也就不是那么不好理解。八旗本身就有汉军旗,胤礽忽然想到了这个汉八旗设立之初妙用了。这个八旗扩大化,却不能失之泛滥。

    他只用了一招,算是预备役编制,只免赋役,不发粮饷。

    如此扩大着下来,旗汉之间界限是不是就会越来越模糊?等到全民入旗那一天,他是不是就是真正整个天下共主了?

    胤礽心剧烈地跳动着。

    淑嘉很高兴,她对于这个国家强盛渴望之强烈,恐怕要胜于这里每一个人——只有她知道百年屈辱这四个字。并且,胤礽政策让她看到了希望,一个“和平演变”希望。改革不是田园诗,不是月光曲,却也不必一定伏尸百万,流血漂杵。

    弘旦也很高兴,拿下南洋,他初步解除了人口过剩后患,通过计划移民,他也赚足了政治资本。

    亲贵们很高兴,又有一处发财地方了。

    百姓们不太高兴,背井离乡人没几个高兴。不过好歹有一口饭吃,据说有些人亲戚南洋混得很不错,一个人能得好几顷田,还风风光光回来祭了一回祖——不用说,这个主意是皇后出。

    他们高不高兴,不是所有人都意,只要把他们不满维持一个限度之内,朝廷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高兴人也有,年羹尧心道,我本是风风光光养尊处优,却被打发到这冰天雪地地界儿来当差!

    俄国人也很不高兴,年大将军如今是名符其实将军了,他还揣着皇帝密令:你不是会挑事儿么?把东北界约重想办法定一定,你还是便宜行事。俄国人实是离我家祖坟太近了一点,我觉得不太安全,你请他们搬远一点。

    比起荷兰爪哇人口,俄国人远东人少!这回谈判不用传教士了,这些鞑靼人似乎懂得了什么是谈判,死活不肯让步。谈又谈不拢、打又不敢打——人少。俄国人不高兴到了极点。

    英国人也很不高兴,巨大市场……他们没捞着!他们大概没明白什么叫做“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这个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现即便要解体,也不是因为他们冲击——中国手工业现还是不落后,想转化为原始工业也不是特别困难事情。

    事情起点还是南洋,移民南洋,需要船,移民安家需要种子、农具、建筑工具也是必须。这就极大促进了内地手工业发展,承包商人大量地出现。南洋有诸多资源,开采需要人力,这也意味着,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开矿,他们生活就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开发领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着,承包商人就一直发展,工场手工业也不断地整合、互相吞并着。

    让英国人郁闷是,他们大概是低估了这些留着猪尾巴家伙能力。由于清廷是派商人出身官员谈判,这本身是对这些洋夷不满、蔑视、怠慢表示,却起到了出乎意料作用,南洋商人出身清廷官员本着不吃亏原则,争取到了同等互惠条件,即允许中国人到英国倾销商品。

    这本来没什么,也没几个中国人乐意离家那么远去做买卖。但是,商人精明就于此,他们……雇佣了欧洲代理商进行销售。

    中国丝绸和瓷器很有市场,极大地刺激了他们本土生产,想打进去难了!英国人只能从殖民地上找补回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

    可恨是,鞑靼人政府似乎突然变精明了。从关税上得到好处清廷,对于商业忽然重视了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内外贸易上税收已经超过了农业税。他们有了足够钱去扩展军备,四下找茬儿,准备再干一笔大。有了商业税作为支撑,他们可以从容地通过减少农业税等一系列手段巩固统治、团结人心,让英国人扶植政治代理人计划破产。

    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作者有话要说:抹汗,走到这一步真是不容易啊!

    我一点也不想写到二皇帝死,怎么办?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